The emerging Hollywood genre of ''cli fi'' continues to capture the world's imagination. This blog serves as media outreach. For more info write: danbloom@gmail.com and see ''THE CLI-FI REPORT'' at http://cli-fi.net
Sunday, August 10, 2014
气候小说在行动字号
Sunday, August 10, 2014
气候小说在行动字号
气候小说在行动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4-08-09 ==================== 来源:经济观察报================ 李黎============== 当我们听到“气候小说”这个新分类的时候,脑海里第一会想到什么?《雪国列车》漫画里火车窗外严寒冰冻的世界,《后天》里被霜冻覆盖的自由女神像,还是《未来水世界》中的茫茫汪洋世间?伴随着全球变暖带给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以环境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气候小说”(cli-fi),这几年作为一种新型的类型文学正在美国涌现并畅销着。环境气候保护者甚至创造出了“气候小说”这一专门的名词。这一类型的小说通常以唤起公众对全球变暖危险性的认识为目的。在2014年7月29日的《纽约时报》上,几个专家再次就气候小说这个新类型文学展开专版讨论——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幻小说和电影是否可以改变我们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方式。其实若是稍微留心,你会发现无论在文学界还是银幕上,人们对以气候为主线的故事已越来越关注。就像雨已经开始漫天落下,你的脑中会不断地涌现关于雨和伞的概念。================== 属于科幻小说吗,有何不同?科幻小说家韩松认为,气候小说不完全属于科幻,只不过目前出现的很大部分气候小说和科幻小说有重叠的范畴。有人把气候小说看作是科幻小说或者反乌托邦小说的一个子类,用比尔·查米迪斯的话来说就是:“本质上是一个由气候改变所摧毁的反面乌托邦世界。”它们通常和硬科幻类划在一起。 韩松提到了中国的一部气候小说——刘兴诗前几年出版的《喜马拉雅狂想》。刘兴诗老先生既是“硬科幻”类的作家,本身也是一位地质学家。他在书中提出的理念不完全是为故事而造,也是刘兴诗本人的一个怀疑性预言。在《喜马拉雅狂想》中,由于印度板块不停向北方西藏板块挤压,致使新第三纪犹存之古地中海消失,喜马拉雅山脉出现,并持续性增高,阻挡印度洋温暖潮湿气团进入山后。这致使了中国西部日趋干旱,河西走廊也变成了荒漠。倘若继续发展,大范围荒漠化将是不可回避的结果。两位23世纪的学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回到古时楼兰的罗布泊、唐朝的青海腹地、汉朝的张掖古城等地考察,更穿越到公元2701年的喜马拉雅山前印度梅加拉亚邦考察……最终通过打通喜马拉雅山墙改变了这一灾变环境。============== 气候小说主要是以气候环境为主线,在2008年,一名环境气候保护激进分子 [DAN BLOOM] [丹·布鲁] 姆就创造出了“气候小说”(cli-fi)这个词。环境气候保护活动家们把气候小说,或者短篇的气候小说,看作是一种热门的新类型小说,这类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唤醒公众对全球变暖的危险性的认识。他们寄望于此类气候小说充满激情的叙事方式能够比枯燥的一串串科研数据更有效地促使人们尽快采取行动。正如《纽约时报》最近报道的,气候小说已经被美国一些大学用来吸引大学生们关注环境问题。======================= 然而正如韩松所说,气候小说并不完全是科幻范畴,也可以是纯文学,只要是以气候变化为故事的大背景和主线,都可以称之为气候小说。只不过目前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为中国读者和观众熟悉的,大多属于科幻领域。除了近年出版的《喜马拉雅狂想》,韩松提到中国科幻小说的银河奖,这个在中国地位极高的文学奖第一届就颁给可以被划进气候小说领域的《勇士号冲向台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写的是中国探测器可以控制台风的故事。==== 韩松说:“气候小说不仅限于科幻小说,中国前几年一直很盛行环境小说,主要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这个概念,里面就很多有关气候的。气候小说应该是有环境小说的一个部分。环境小说也并不能说完全属于科幻。它跟科幻小说是交叉的。”哪怕是提供了一个气候背景,讲了一个纯文学或者是意识流的故事,也可以归类到气候小说吗?韩松说是的,但前提是气候一定是大背景或者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这样才算是气候小说。 之所以今天这么多人在探讨气候小说的概念范畴,因为这种界定的概念是重要的,韩松认为,这样就避免把很多不是写气候的小说归到其中去。比如很多中国历史小说,包括明代的一些帝王故事,认为中国历史上几次大危机都有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大的变化导致了北方民族的入侵。比如是元朝和宋朝的几次气候变化,包括清朝,但这些就完全不属于气候小说的类型。 其实,把气候改变的影响设定在小说故事背景中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比如1962年出版的 J.G.BALLARD 巴拉德的小说《被淹没的世界》(The Drowned World)。英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主席艾德琳·约翰斯-普特拉教授在描述气候小说的发展趋势时说:“直到1990年代,还只有很少一部分小说把气候变化嵌入到故事背景中,但从2006年起,大约有150部和气候改变有关的小说印刷出版,其中至少有50本书是把气候改变作为中心主题。” 还有些人把气候小说看作一种完全自我独立的类别。英国《卫报》评论说,和科幻小说不同,气候小说聚焦于“一种迫在眉睫的急迫和严重的威胁而不是等待着去慢慢被发现”。按《基督教箴言报》的说法,气候小说差不多算是“文学”——言下之意科幻小说不是文学。许多科幻小说是纯粹的娱乐和逃避现实。 Climate Books -是一个推广气候小说这一概念的网站,由一家专门出版气候小说的小出版社出资资助,该网站的观点是:“气候小说的背景不一定总是设定在未来,也不总是启示录形式的预警。这个类型的文学应该拥有不羁的创意和创新性,既是对当前的反应又是前瞻性的,具有开放性结局的作品。” 这一新类型小说的成功很明显和它在媒体上被广泛讨论以及最近出版的气候小说通常都成为了畅销书有关。比如芭芭拉·金索佛的《飞行行为》(Flight Behavior),主要讲述由气候改变导致的美国东部阿帕拉契亚山脉数百万帝王蝶的入侵。一些大牌作家都已出版过气候小说,还有迈克尔·克里奇顿的《恐惧之国》(StateofFear)和伊恩·迈克埃文的《太阳能》(Solar)。还有刚进入这一领域正在追求成功的新作者,值得关注的有丹尼尔·克拉姆的《来自这里》(From Here)、纳撒尼尔·里奇的《迎战未来》(Odds Against Tomor-row)、保罗的 《终结者女孩》(The Windup Girl)。 气候小说日渐成为了学术研究的一个主题。哥本哈根大学的格里格斯·安德森最近在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探讨了小说和哲学中的全球变暖现象,分析了1977年到2014年间创作的40种不同的小说、短篇故事和电影,它们都把全球变暖作为了主题。安德森解析了气候小说是如何在公众中发挥作用的:它倾向于“夸大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后果,气候变化常常发生在一瞬间。气候小说的叙事中所描写的人物还能记得气候改变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虽然发生了巨变,但依然是以前他们所认识的那个世界 想象力有可能帮助我们找到气候变化的问题解决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变暖的持续,气候小说很有可能成为位居市场前列的畅销书,而且,气候小说作为一种图书类别,它所涵盖的内容将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气候改变,所有与导致气候变暖有关的令人担忧的问题都将被归纳到此类图书中:人口爆炸、过度工业化、过度城市化,等等。纽约时报关于气候小说的探讨中,牛津大学的SeánóHeigeartaigh认为好莱坞的全球变暖故事可能会误导大众。幸好cli-fi小说更加成熟可信。科学家 Heidi Cullen所说的那样:有关气候变化的个人故事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让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问题更接地气。 (本篇图片均来自本报资料室)====== 《迎战未来的几率》(Odds Against Tomorrow),主题是未来的纽约市被水淹没,成为水下城市之后人类该怎么生存。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洪荒年代》(The Year of Atwood),已出中文版。英国女作家丽兹·詹森(Liz Jensen)的《预见末日的女孩》(The Rapture),已有中文繁体字版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追日》(Solar),(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以从事气候变迁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主角。美国女作家芭芭拉·金索弗(Barbara Kingsolver)的新作《飞行轨迹》(Flight Behaviour)中的故事就设在当今,女主角是对气候变迁一知半解的村妇,也并不预见未来的能力。,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文学小说,然而其中对气候变迁的探讨,却是十分认真的。《全球变暖的大骗局》:这部 BBC 电视拍拍摄的记录片采访了多位科学家,用大量证据否定了“人造全球气候变化”的说法,直指它为“当代最大的骗局”。影片指出:全球暖化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由狂热的反工业化环保分子创造出来的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全球产业。《后天》:描绘了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异变,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世纪的故事——一部灾难片的素质教育样板。它第一次真正引起了公众对温室效应所造成危害的反思。如果你准备走进戏院看《2012》,那不妨先看看它。《改变世界的六度》:国家地理频道在片中提出“六度理论”,认为六度的气温变化会引起后果不堪设想的灾害。全球野火和台风的数量也许会增加。某些地方的河川跟湖泊可能干涸,冰河也可能溶化。也有证据指出这种现象已经发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 comment:
气候小说在行动
和讯网 - 3 days ago
伴随着全球变暖带给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以环境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气候小说”(cli-fi),这几年作为一种新型的类型文学正在美国 ...
"Black Storm", un film de fiction climatique hautement technologique
RTBF - 16 hours ago
... bien présent et s'inscrit dans le genre de la fiction climatique ou "cli-fi" comme "Le jour d'après" (2004) ou récemment "Le Transperceneige".
'Into the Storm', un filme 'en el ojo del huracán'
La Hora (Ecuador) - 1 day ago
... pero también mandar un mensaje ecológico, al tiempo que se enmarca en el género de la 'ficción climática' o 'cli-fi' como 'El día después de ...
"En el tornado", el poder de las tormentas llevado al cine
ElEspectador.com - 3 days ago
... enmarca en el género de la "ficción climática" o "cli-fi" como "El día después de mañana" (2004), con Dennis Quaid, o "Snowpiercer" (2013), ...
"Into the Storm", el poder de las tormentas llevado al cine
Informe21.com (Sátira) - 2 days ago
... enmarca en el género de la "ficción climática" o "cli-fi" como "El día después de mañana" (2004), con Dennis Quaid, o "Snowpiercer" (2013), ...
Post a Comment